2025年7月黃維仁博士暑期課程熱烈報名中

看清情感勒索,跳出關係黑洞

作者:黃維仁博士

編輯:維朝/小親

「你怎麼能這麼想,我這都是為你好。」

「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我們就分手。」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連這點要求都不答應?」

「除了我,沒人會容忍你的缺點。」

「我為你放棄了一輩子,你現在就這樣報答我?」

「他可是你的親弟弟啊,不幫他你還有良心嗎?」

「年輕人要多吃苦,加班是福報!」

「你不讓我看手機,就是心裡有鬼!」

這些話語在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司空見慣,看似是「愛的表達」,實際是情感勒索的典型套路——利用對方的恐懼、責任或愧疚迫使他屈服。

情感勒索如同一張無形的網將人困在「關係黑洞」中:越付出,越痛苦;越妥協,越迷失。

一、情感勒索的陷阱:以愛之名的操控

案例1:丈夫的「冷暴力」與妻子的自我犧牲

有一位妻子婚後發現,丈夫常以冷暴力逼她妥協。比如她想換工作,丈夫便說:「你堅持換,就是不在乎這個家。」為了維持關係,妻子一次次放棄機會,逐漸變得焦慮、自卑。她困惑:「為什麼我越努力,他越輕視我?」

案例2:職場中的「道德綁架」

同事總對小李說:「你單身沒負擔,幫我加班吧!不然專案失敗了大家都倒楣。」小李礙於情面答應,卻發現自己成了「工具人」,後來更是變本加厲,最終因過度勞累而一蹶不振。

人性很多時候是自私的,當雙方的需求不同、優先次序不同,當一方要讓另外一方屈服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威脅利誘,用情感勒索的方式達到目的。情感勒索者擅長抓住對方的「情感軟肋」——對愛的極度渴求、害怕衝突、低自尊等,而被勒索者往往因原生家庭缺愛或過度依賴他人認可,陷入「討好—被傷害」的惡性循環中。一個人的憂鬱症、自我懷疑、焦慮症、恐慌症等,多少都跟此相關。

二、為何我們容易掉入「關係黑洞」?

1. 原生家庭的「情感債務」

臨床實證研究發現,童年時期若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如被忽視、貶低),成年後會下意識在親密關係中尋求補償,將伴侶視為「理想父母」。

我通常會用一個比方:假設我需要你的1000萬來幫助我的公司,一旦我接受你的1000萬以後,你對我就有非常大的掌控權,你要我做什麼我就只能做什麼,即使我很不想聽也只能妥協,因為我不聽的話,你就可能把我需要的1,000萬拿走。

那如果你要的不是1000萬,你要的是對方能夠愛你、肯定你,這個會比要1000萬還更加的具有挑戰性。

特別是當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得到的尊重和愛不夠,尤其是如果還經歷過一些原生家庭的創傷,當進入親密關係後,潛意識就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好父親、好母親,把過去原生家庭裡那些沒有滿足的情緒、沒有滿足的需求和那些最痛苦的經驗得到一些醫治和彌補。

所以當我們的心理需求以及對愛、對尊重的渴求越大的時候,我們掉進陷阱的機率就越大,被掌控的機率就越大。

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得到足夠多的愛和尊重,長大以後就比較有能力去對抗各種情感霸凌。

因為他不太需要這1,000萬,他自己已經從原生家庭帶來500萬了,另外自己再賺250萬,然後從其他地方再賺250萬,他的需求就能夠自我滿足。

所以當他不需要這個霸凌的人的時候,那這個霸凌的人就對他沒有掌控權。

案例3:缺愛的女兒與控制的男友

有一個學員,她在原生家庭裡從小被父母貶低,戀愛後男友常嘲諷她:「除了我沒人會愛你。」於是她拼命討好對方,甚至放棄升職的機會。直到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親密之旅的學習團體中有夥伴提醒她:「你好像在重複和父母的關係模式。」她才驚覺,自己把「被愛」等同於「被控制」。

2. 自我價值感的「外部化」

當你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將你的快樂完全依賴於他人的認可時,就相當於把自己幸福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能輕易牽動你的情緒,你就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情感上被勒索也就成為已成定局的事了。比如有一個青年才俊,父母離婚後他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他的母親常說:「我為你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和幸福,你怎麼能讓我失望?」這位青年才俊因此對母親常感愧疚,一直聽從母親的話,不敢追求自己喜歡但母親不喜歡的女孩,也放棄了到異地升遷實現自己夢想的計畫,長期活在愧疚中得了抑鬱症。

三、跳出黑洞的關鍵

1. 設立健康的心理疆界,學習為自己的幸福快樂負責

假設一位妻子非常需要對方的愛和尊重,很怕失去這些東西,怕一失去自己就會變得非常痛苦,所以她不斷努力、不斷付出,但是付出的越多,對這個妻子的傷害其實也越大,因為這種作踐自己、討好對方的付出,對方不但不會珍惜,反而會變本加厲。我們談到當陷入這樣的情況時,認清事實是第一步。

這種處於弱勢狀況下的妻子,除了指望從丈夫這邊得到愛之外,如果能有一些知心朋友,得到一些安全、具有醫治性的團體支援,會大大改善這種弱勢的狀況。

比如親密之旅所說的心靈綠洲——說真話不受傷的地方,最重要就是能夠內化愛、內化智慧,幫助她提升自我價值感,得到更多健康的回饋,增加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有價值的一個人。而不是從那個一天到晚羞辱她的丈夫那裡獲得愛和尊重,因為這樣的話,她才能夠不斷地為自己的生命去抗爭,她才會行有餘力地去看穿對方——這個外表很威權的丈夫,背後不過是一個予取予求的青少年。

2. 認清現實:你無法拯救「情感乞丐」

你沒有辦法從那個很不健康的人身上得到你所要的愛跟肯定,就像你沒有辦法叫一個跛腳的孩子跑得更快,因為這就是他的侷限。所以當我們能夠認識這樣的現實,就是跳出來的開始。

試圖從情感勒索者身上獲取愛,如同讓瘸腿的孩子跑步——對方自身的情感匱乏,注定無法給予健康的愛。臨床實證研究指出,勒索者的行為源於自身的不安全感,改變他們幾乎不可能,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保護自己。

編後語:

當一個人太過渴望被愛、害怕失去,便容易被語言與情緒操縱。如果你在閱讀時有所觸動,如果你也在關係中經歷過掙扎與困惑——這不是你的錯,但改變可以從此刻開始。

想跳脫黑洞,第一步是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學會劃清心理界線,透過支持性的團體重新內化愛與價值,讓選擇權回到自己手中,掌握自己幸福快樂的鑰匙。

國際親密之旅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部分或全部不得轉載、翻製、散播或轉售

我們無法使風不吹,但我們可以調整風帆,讓船到達目的地。
期待與你一起,突破瓶頸,自由享受關係中的「親」。

點擊了解黃博士親自設計的親密之旅課程探索黃博士的著作書籍與講座影片回看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