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影響我們如何感受愛、表達愛
編輯:小親
圖片來源:Pexels

如何瞭解自己和對方的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複雜的,而且大多是比較隱性的。但是一些非常優秀而有心的學者透過研究,探索出了一些直觀、簡明的方式,可以把原生家庭的文化標明出來。
美國歐森博士(Dr. Olson)、斯普倫克爾博士(Dr. Sprenkle)並其他的一些學者設計出一套測量原生家庭文化的方法,叫做「原生家庭關係圖(Family Circumplex Model)」,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原生家庭的文化。
如果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關係是在左上方[疏離-放縱]的圓圈以內,表示這個家庭既有一定的空間,又有一定的彈性。但是如果在圓圈以外,則表明這個家庭關係過度疏離、過度放縱。一個人沒有被看見,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懂得怎樣去看見別人。同樣,一個人的情緒沒有被理解的話,就不太懂得怎麼去理解別人的情緒。
若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關係是在左下方[疏離-掌控]的圓圈以內,表明這個家庭既有空間,又有規則。但如果在圓圈以外,則代表這個家庭過度疏離、過度掌控。這樣的家庭關係一方面很冷,另一方面控制性又很高。教養方式基本上都是漠視和壓抑孩子的感受,不擇手段要孩子達成自己的目的,期待孩子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
假如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關係是在右下方[親密-掌控]的圓圈以內的部分,表示這個家庭既親密又有規則,但如果在圓圈以外則表明家庭關係過度親密,過度掌控,愛得讓人窒息。
最後,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關係是在右上方[親密-放縱]圓圈以內的部分,表明這個關係既親密,又有彈性,但如果在圓圈以外則表示過度親密和過度放縱。容易產生溺愛。
人生就是一條有冷有熱的軸:太熱,就會燙傷;太冷,容易凍傷。人生也是一條有管教和控制的軸,太多的控制會讓人窒息,太少的管教就會發生紊亂。每一個人會有不同的傾向,但是過猶不及,我們需要學習平衡。
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經歷,學習用新的觀點和角度來看看你自己的原生家庭更接近於哪個象限?你的伴侶、你的親密關係,是比較接近於哪個象限?是在圈內?還是圈外?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文化,同時也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文化。
喬安出生於一個「左下象限圈外」的家庭:父母嚴厲且疏離,成績與表現是唯一衡量標準。他從小學會壓抑情緒、隱藏脆弱,內在渴望被認可,但表面卻總是理性冷靜、有條不紊。
語潔成長於「右上象限圈外」的家庭:父母給予極多情感上的依附與縱容,對她事事包辦。她從小被灌輸「只要你需要,我就會在」,也學會了透過情感表達來建立關係的安全感。
結婚第三年,語潔發現兩人的關係逐漸冷淡。她常常主動靠近、分享生活、表達情緒,卻總覺得喬安的回應「不夠」。喬安默默做一些實際的事,例如主動幫她修水管、安排健檢,不過很少給她言語上的安慰或肢體的擁抱。
語潔忍不住質問喬安:「你到底愛不愛我?你從來不說,也從來不抱我!」
喬安被這話刺痛,臉色一沉:「我每天上班那麼累,下班回來還幫你處理這麼多事,你還說我不愛你?你以為愛就是整天說我想你嗎?」
你可以看到:雙方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進入關係,成長的經驗影響我們如何表達愛、感受愛。喬安總是默默付出,卻被語潔說「你都不愛我」;語潔滿心渴望連結,卻常被喬安認為「太情緒化」。
我們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中學會愛、被愛、處理情緒、建立關係,這些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反應與期待。當衝突發生時,我們容易覺得是對方的問題,卻少有人停下來問:「我們的差異,是從哪裡開始的?」
今天我們透過原生家庭關係圖,仿佛看見彼此身後的家庭地圖。看懂了,就能放下責怪,開始理解;理解了,就能真正靠近,而不是反覆受傷。
編後語:
探索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怪罪父母或卸責,而是透過了解和探索自己,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選擇!
國際親密之旅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部分或全部不得轉載、翻製、散播或轉售
想要了解原生家庭、放下人生背包裡的石頭,為自己做出新的選擇嗎?點擊下方按鈕看更多詳細資訊!
點擊了解更多親密之旅課程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