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三階培訓熱烈報名中

親密關係間的互補,影子人格的吸引力

編輯:雅歌 / Esther / 小親

圖片來源:Pexels

小編的話:

《親密之旅》第六課「四種依附形態與親密關係」中,黃博士說:逃避型與焦慮型互為「影子人格」。而互為「影子人格」的雙方很容易墜入愛河。那到底什麼是「影子人格」?這其中有什麼魔力在發生神奇的作用呢?讓我們一起來瞧瞧!

一、什麼是「顯性人格」和「影子人格」?

按照心理學大師榮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人格」和「隱性人格」(或稱「影子人格」)。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除了在眾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顯性人格」之外,還有一個正好相反的、潛藏於心底的「影子人格」。

例如,「分析型」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注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時,便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細膩多情的「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男性成長過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男兒有淚不輕彈」,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地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了「影子人格」。

當先天人格成份中「陽剛」+「分析」特質的男孩去念理工,畢業後又在要求一絲不苟、毫無變通的環境中工作;而身具「陰柔」+「感性」特質的女孩去念人文,學成後又在文藝界工作,男女先天的不同,加上後天的訓練和環境,差異就會變得更大了。

二、「影子人格」,是親密關係間的致命誘惑

當我們去研究親密關係時,會看到:

「焦慮型」與「逃避型」,「急驚風」與「慢郎中」,「活潑型」與「穩重型」,彼此會有很強烈像磁鐵一樣相互吸引的現象。

在美國,一個非常有名的人格的測驗,叫做Myers-Briggs,很多大公司都喜歡用這個人格測驗的相度來彼此瞭解,增加工作的效率,減少衝突。他們過去的總裁Dr. Otto Kroeger做了一項統計,他在10,000人的樣本裡發現,最常見的夫妻的配對,是四個人格相度都不一樣的配對。

他提到四組對立的人格相度:

  1. 外向&內向;
  2. 見樹不見林&見林不見樹;
  3. 邏輯思考型&情感豐沛型;
  4. 計畫型&彈性型

Dr. Otto Kroeger發現:

  1. 內向的男性會娶外向的女性;
  2. 看一棵一棵樹的男性,會娶只看森林不看樹木的女性;
  3. 邏輯分析型的,娶情感豐沛型的;
  4. 做事情一定事先要周密計畫的,娶那個很喜歡有彈性的,不願意受計畫約束的。

為什麼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親密關係對象,對我們有那麼強烈的吸引力呢?原來是因為……

三、「完整之我」的追尋

原來,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完整之我」的追尋(The Quest To Be Whole)。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對象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

例如,當「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在心底的感性部份的人格。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到一股從外注入的、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深地被吸引。那種感覺仿佛自己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樣的異性相吸,彼此都得到一線珍貴的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的人格,這樣一個過程,黃博士把它稱之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但令人遺憾的是,人要發展出一個「完整之我」是要付上慘痛代價的,這是一個非常艱鉅的過程。這些相互吸引、一見鍾情的雙方蜜月期先預嘗了愛情天堂的甜蜜滋味,閉著眼睛心甘情願地進入了艱苦的「磨合期」。

在磨合期中,之前對方最吸引你的特質,如今卻成為讓你最受不了的地方:

在蜜月期,人人都以為找到了完美的夢中情人;在磨合期,卻發覺自己過去瞎了眼才會愛上這個他。在磨合期中,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要讓對方變得更完美,更像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這就成了親密關係中痛苦最大的來源。

兩人之間充滿了這一類微妙的互動,一會兒你進我退,一會兒我進你退,不斷交替,不斷重複,形成難以改變的「親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這樣的時候,就一定要開始來學習愛的智慧了。

編後語:

差異不是關係走不下去的主因,若想要有健康、快樂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要成長,讓人格中不同部分能均衡發展。

國際親密之旅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部分或全部不得轉載、翻製、散播或轉售

想要學習愛的智慧嗎?那你千萬不能錯過親密之旅課程!點擊下方按鈕看更多詳細資訊😊

點擊了解更多親密之旅課程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