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三階培訓熱烈報名中

同理別人前,記得同理自己

編輯:小親

圖片來源:Pexels

小編的話:

我們很多時候「溝而不通」,是因為沒有傾聽。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常常忘記傾聽自己的內心,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一、更高層的溝通,是聽懂對方的心情

當一位心情低落、想找你傾訴的朋友來找你時,你會怎麼回應?是陪他分析誰對誰錯?還是安慰他:「別想太多,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常以為,只要有在聽、能理解對方的想法,甚至一起找出解決方案,就是在「溝通」。然而,真正有力量的傾聽,是能聽見對方話語背後的情緒與需要

在「親密之旅」中,有一項實用的溝通工具──「懇談傾聽的練習」,是黃維仁博士特別設計,幫助我們學會真正的「聽」。不是停在對方的主觀想法,而是更深地去感受他的心情、明白他的渴望。這項練習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處理問題,更是為了建立一段有理解、有連結的關係。

二、成功的傾聽,不在於「回得對」,而是發自內心的在乎

真正的傾聽,重點不在於說得多麼有道理,而是能否靠近對方的心情。即使一開始沒有完全理解,只要我們有一顆謙遜的心,願意承認可能聽錯、願意多問一句:「你是這樣的感覺嗎?我這樣理解對了百分之多少?」這樣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品格,對於溝通也是有益的。

但這裡常會出現一個難題,要能理解心情,仰賴著對情緒的高度認識,換句話說,我們對於情緒的掌握程度,真的足夠嗎?

「如果我連自己的『感覺』都搞不清楚,又怎麼可能去理解他人,甚至產生同理心呢?」

三、養成情感智慧,要從自己先開始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對方已經說他很傷心了,傾聽的人卻回應:「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難過。」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這麼輕易忽視別人的情緒?又或者,我們要怎麼才能真的「同理」別人的感受?

事實上,良好的傾聽需要情感智慧。而情感智慧並非天生具備,它來自我們願不願意去學習、去反思、去面對自己內在的情緒。越認識自己,我們才越有能力理解別人、承接別人的心情。

所以,關鍵的第一步,是回到自己,同理自己──先辨識與解讀自己的情緒狀態,然後學習調節心境。

知道自己現在在生氣,想辦法疏導、而非生悶氣;知道自己很難過,懂得探索自己為什麼悲傷,背後需要被滿足的需求又是甚麼。當我們習慣與自己的心情相處,就可以明白人的狀態並不總是正向開朗的,也是會有處在低潮、很困難的時候。下次看到朋友失落時,你會更能感同身受,因為你知道,若是自己遇到同樣的事,也會一樣心痛。

四、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

當我們願意停下腳步、放下自己,真正去傾聽他人的內在世界,那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更是一份深層的愛與尊重。傾聽的本質,其實是陪伴,是真心的愛,是願意走進對方心裡,陪他看見他的難過、他的委屈、他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發展情感智慧。陪伴人之前,記得先陪伴自己,只有先認識自己的情感世界,才能將心情健康地表達出來。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成為一個懂得「說」出自己的人,除了能幫助自己情緒獲得疏導,還可以幫助他人理解我們。

黃博士常說:「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許多關係的修補,其實不是靠說服或勸解,而是靠一場真誠的傾聽。試想,如果親密關係中,一方能自在地說,另一方願意用心聆聽,彼此就在愛裡流動著真實與理解,那會是一段多麼療癒的交流。

傾聽,從來不只是溝通的一部分,而是關係得以被修復、被重建的起點。它讓我們的心柔軟,也讓我們記得:在這個容易說話、卻難以被聽懂的時代,願意傾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也是愛最真實的模樣。

編後語:

想要疏導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必須先深切地瞭解自己內在的情感世界。不論我們現在的基礎如何、情感智慧是高是低,只要願意開始,情感智慧是可以透過練習來發展的。

國際親密之旅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部分或全部不得轉載、翻製、散播或轉售

想要發展情感智慧,增進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嗎?點擊下方按鈕看更多詳細資訊!

點擊了解更多親密之旅課程返回目錄